由於乳牛出汗率低,僅是馬和人的 1/3 至 1/4,因此降溫設施對於乳牛降低夏季熱緊迫極為重要。在1980 年代前,降溫設施僅以遮蔭阻擋太陽輻射及使用風扇設備;尚未發展噴水或灑水系統。然而,這些基本方法並不能阻止乳牛體溫持續升高,以致科學家們研究藉由灑水方式潤濕牛的皮膚以促進體表蒸發冷卻,並透過風扇將熱從皮膚上帶走體表之熱,達到牛隻體溫降溫效果,此系統目前在全球已普遍被使用於炎熱氣候國家之乳牛,包括持續約 30 - 50 分鐘的噴水/噴霧和通風循環。另一種降溫的方法是在封閉的畜舍內通過特定入風口及出風口進行低對流的交叉通風,並且於畜舍內微環境進行蒸散冷卻,目前已有改良之水簾式畜舍,也是利用相同的原理,隧道通風搭配水簾式畜舍。但水簾式牛舍在臺灣夏季,似乎不利於牛隻減少熱緊迫效果,畜試所於2009年進行水簾畜舍對乳牛的評估,畜舍內白天最高風速?1.66 m/s(換氣速率?2次/分),日間相對溼度 ? 93.5%。結果顯示,牛呼吸率和直腸溫度升高,乾物質採食量和產乳量顯著下降,雖然水簾畜舍減少白天畜舍內的溫度和THI,但卻增加乳牛熱緊迫的程度(蕭,2009)。
乳牛場普遍依賴的降溫方式有以下幾項,自然(Natural)、機械隧道式(Mechanical-tunnel)及機械交叉式(Mechanical-cross)通風法。自然通風法以開闊邊牆設計,搭配伸展且開放通風的屋脊,刺激空氣流動如同利用熱循環的概念。相反的,無論機械隧道或交叉式通風法,即利用風扇系統的方式將空氣貫穿整個畜舍,隧道式即為風扇裝置於畜舍的寬面;交叉式則為風扇裝置於畜舍的長面。機械隧道式法可與自然通風法的畜舍合併使用,可以達到不錯的散熱效果。